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文县历史更替

文县历史更替

关键词:历史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文县在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gswenxi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9069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东晋

    明帝太宁元年(323)
    前赵刘暇斩割据秦州的陈安,仇池国主杨难敌大惧,弃仇池奔晋寿(今四川昭化南)降于李雄。至前赵兵退,杨难敌归武都(治仇池,今西和县南),逐李雄所派阴平太守罗演。雄弟李含、李稚来讨,被难敌歼杀。阴平复为杨氏占有。
        成帝咸和六年(331)
    秋七月,成汉大将李寿攻阴平、武都,氏帅杨难敌降。
        简文帝咸安元年(371)
    前秦符坚克仇池,设置南秦州,辖武都、阴平二郡。

       西晋

     武帝泰始五年(269)
    晋初撤销阴平郡,本年复设阴平郡,属秦州.
    武帝咸宁四年(278)
    六月,阴平、广武地震。
    武帝太康三年(282)
    撤秦州,阴平郡改属雍州。
    太康七年(286)
    复立秦州,阴平仍属之,阴平郡辖阴平、平广(今平武)二县。
        太康八年(287)
    七月,阴平西北地展。
        惠帝元康六年(296)
    关中氏人齐万年和马兰山(在今陕西白水县西)一带的羌人起兵进攻天水、略阳、扶风、始平、武都、阴平等郡,晋发兵讨之,不克。
    氏人杨茂搜率众还保仇池,据上禄(今西和六巷),自置骆谷城(今西和县南),自称辅国将军、右贤王。
        惠帝元康八年(298)
    秦、雍大早,民饥。阴平县令李远率领流民随略阳、天水等六郡流民首领李特及弟岸等入蜀。
        怀帝永嘉六年(312)
   阴平都尉董冲与郡人毛深、左腾逐太守王鉴,并率众投降李雄(成汉).原来的晋人都流入蜀地,阴平由氏人杨茂搜所建立的割据政权仇池国占有。晋人流窝于益、梁二州者各侨立南、北阴平郡。

 五代

    后梁太祖乾化二年(912)
    蜀行营都指挥王宗汾攻破岐王李贞茂文州守将李继奎。
   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(925)
    李继岌伐蜀至凤州(治今陕西凤县),蜀武兴军节度使(驻凤州)王承捷以兴、凤、文、扶四州降.
        后唐阂帝应顺元年(934)
    石敬塘率师伐蜀,分道趋文州,袭龙州(治今四川平武东南),被蜀将潘福超、沙延作击败。六月,后唐文州都指挥使成延龟降蜀。十月,唐雄武军节度使(治秦州,今天水市北)张延朗围文州,蜀先登指挥使范延军将张赶走,文州没于后蜀。
        后周世宗显德五年(958)
    十一月,后蜀以孟贻业为昭武(即昭武节度使,驻利州)文州都招讨使,分屯要害以备后周兵。

南北朝

    宋文帝元嘉十九年(442)
    初,仇池杨难当以第二子虎为镇南将军守阴平,难当败,虎还至下辨,被宋将裴方明子肃之摘获,送京师斩于建康(南京)。
        元嘉二十年(443)
    武都王杨文德进戍葭芦城,武都、阴平氏多归之。
        元嘉二十五年(448)
    魏将皮豹子率军讨文德,文德奔汉中。
        元嘉二十七年(450)
    文德自汉中西入,其宗人杨高率阴平、平武群氏据唐鲁桥以拒文德。高败遁走奔羌,文德追至黎卯岭斩之,阴平、平武悉为文德所有。
        宋顺帝异明元年(477)
    魏将皮欢喜攻霞芦,破之,斩杀杨文度,封难当族弟杨广香为霞芦镇主、阴平公。由是阴平国立。
        弄明二年(478)
    七月,宋遣将攻仇池,被魏阴平太守杨广香击走。
        齐高帝建元元年(479)
    杨广香降齐。齐以杨广香为沙州(治今四川青川白水)刺史。
        建元三年(481)
    杨广香卒。其众半奔杨文弘,半奔梁州刺史崔慧景。
        北魏太和间于县境置北部、南五部县,隶武阶郡,属南秦州。
        齐武帝永明元年(483)至十一年(493)
    水明元年483),齐以杨广香子征虏将军杨贝为沙州刺史、阴平王.永明七年(489)、八年(490),阴平国遣使朝贡于魏。九年(491),齐进杨灵为前将军。十一年(493)五月、十二月,阴平国遣使朝贡于魏。
        齐明帝建武元年(494)至三年(496)
    建武一年(494)九月,阴平王杨灵朝魏。建武二年(495)齐进杨灵安西将军,十二月灵卒.建武三年(496)三月,以阴平王杨灵子崇祖为沙州刺史,封阴平王。
        梁武帝天监元年(502)至十七年(518)
    天监元年(502),阴平王杨崇祖卒,子孟孙为沙州刺史、阴平王.天监十年(511),阴平王杨孟孙卒,子定袭封。天监十三年(514),魏遣高肇伐蜀,梁遣宁州刺史任太洪,从阴平入益州(四川)北境,氏蜀欣然响应,魏将傅竖眼屡战屡败之。梁信义将军、督统白水诸军事杨兴起与征虏将军李光宗据白水旧城。傅竖眼遣虎威将军强虬与阴平国王杨大赤(魏封)率千余人夜渡白水,大破梁兵,斩兴起,克复旧城。又遣统军傅昙表击败梁宁朔将军王光昭于阴平。天监十五年(516),阴平国遗使朝贡于魏。天监十七年(518),阴平王杨孟孙卒,魏以孟孙子定为阴平王。
        武帝大同元年(535)
    以雄勇将军、北益州刺史、阴平王杨法深,进号为平北将军,十二月进号骤骑将军。
        梁豫章王天正一年(551)
    正月,杨运乾据平兴(今四川青川白水),法深退兵保鱼石洞。乾运焚平兴而归。后西魏废帝以杨法深为利州(治今四川广元)刺史,旋从尉迟迥平蜀。法深还镇后,与其族人杨崇集等各拥其众,互相攻讨,经督成(治仇池郡)、武、沙(治平兴,今四川青川白水)三州诸军事、成州刺史赵袒遣使和解,深等从命,乃分其部落置州郡以处之。
        西魏废帝(552-553)
    废阴平国,“始置文州,统芦北郡(领建昌县)、武阳郡(领盘堤、蔑芦二县)、阴平郡(领曲水、正西二县);又置邓州…”(据〔清〕长资编纂《文县志》)
        北周明帝二年(558)三月,以蔑芦郡置文州。后文州民夷相继反周,宇文庆应募征讨,反周民夷保据岩谷,径路悬绝,宇文庆束马而进袭破之.后阴平、霞芦氏又复屯聚,与厨中氐相呼应,成州刺史赵叔简轻骑出其不意人厨中,连破七寨,诛头目,二郡并降。及艇厨中还,生氏复反。赵昶又遣刘崇义、宇文琪讨之。群氏悉平。明帝武成元年(559),文州阵阳族人叛,利州刺史豆卢永思击破之。二年(560)文州氏酋反,键为公高琳讨平之。
        静帝大象二年(580)
    八月,北益州总管王谦起兵于蜀,反对杨坚,法深子杨永安鼓动利、武(治今武都)、兴《治今陕西略阳)、文、沙、龙(治今四川平武东南)六州氏、羌、汉民以应王谦,杨坚遣大将达奚长儒讨平,阴平国亡。

东汉

   光武帝建武十三年(37)
    秋七月,广汉塞外白马羌首领率羌人内附。
        安帝永初二年(108)
    十二月,广汉塞外参狼羌降,以广汉北部为广汉属国,设都尉,治阴平.辖阴平(今文县)、甸氏(今四川南坪)、刚氏(今四川平武)三县。
        安帝元初二年(115)
    武都、阴平羌人攻入汉中,杀太守。四年(117)复攻汉中。
        顺帝永和二年(137)
    广汉属国都尉击破白马羌人,斩首60。余人;校尉马贤又击斩其首领饥指、累祖等300余人。
        植帝建和二年((148)
    白马羌人进攻广汉属国,杀死属国长吏。益州刺史率板循蛮讨破白马羌人。
        献帝建安二十年(215)
    曹操平定汉中,设置阴平郡.
        献帝建安二十二年(217)
    刘备攻武都、阴平,派张飞、昊兰等趋下辨(今成县西三十里),氐人雷定等部响应蜀兵,魏派曹洪拒之。次年(218),曹洪破吴兰,斩其将任夔。三月,张飞、马超退还汉中。阴平氏人强端斩昊兰,传首曹魏。

三国

蜀后主建兴七年(229)
    春,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、阴平,魏雍州刺史郭淮欲出兵攻陈式,诸葛亮亲率大军出建威(今西和县北),郭淮闻讯退兵,蜀据有武都、阴平二郡。
        后主延熙元年(238)
    阴平太守廖悴攻魏守善羌人侯宕策营,魏雍州刺史遣广魏(治临渭,今天水市东)太守王赞、南安(治源道,今陇西东南)太守游奕拒战,奕为廖悼打败,赞中箭死。
        蜀后主延熙十一年(248)
    蜀大将军姜维率军出石营(今西和县石堡),从滋川(今迭部、临潭、碌曲一带)西迎凉州胡王治无戴,留阴平太守廖化于成重山筑城,攻破羌人保质部。魏雍州刺史郭淮派大将夏侯霸等追击姜维于沓中(舟曲以西、峨县以南地区),淮亲率大军筑城于阴平攻击廖化(郭淮城遗址在县东玉垒乡关头坝,现巳淹没于碧口水库),后姜维果回军救廖化。
     后主炎兴元年(263)
    五月,魏诏诸军征蜀,使邓艾趋甘松(今甘肃迭部东南)、沓中攻姜维,诸葛绪攻取武街(今成县西)、桥头(今文县玉垒关桥),断姜维归路,以钟会领十万余人从斜谷(今陕西眉县至汉中的通道)、络谷(今陕西洋县与周至西南的通道)向蜀汉中进攻。蜀遣大将廖化前往杳中援助姜维,又遣张界等前往阳安关口(阳平关)为各军外援,后魏军追姜维至掇川口(今迭部境)大战.维败退阴平,与张其等还保剑阁,拒钟会,十月,艾自阴平景谷道旁入,悬车束马,行无人之地700余里,攻下江油,破绵竹,蜀后主刘禅投降于魏。

隋代

    文帝开皇元年(581)
    废郡,存州、县。
    开皇三年(583)
    废芦北、阴平郡,以建昌(今文县北)、正西、曲水,属文州。
    开皇十八年(598)
    改建昌为长松。
    扬帝大业三年(607)
    全国废州复郡,置长松、曲水、正西三县改属武都郡.
    恭帝义宁初(618)
    析武都之长松、曲水、正西,置阴平郡。

唐代

   高祖武德(618-626)
    武德初,陇蜀平,复置文州,移治曲水(今西园行政村).属陇右道。武德二年(619),属秦州总管府.九年(626),归氓州总管府。
        太宗贞观元年(627)
    并正西于曲水
        贞观八年(634)
    文州始朝贡,贡品有耘金、绸、绵、蜡烛、柑、庸香20余枚,白蜜1石.
        高宗永徽中(650-655)
    文州改属剑南道。
       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(735)
    文州属山南西道。
    玄宗天宝元年(742)
    文州改为阴平郡。
        夭宝四年(745)
    文州西四十里设同昌释
        肃宗乾元初(758)
    复置文州。
        代宗大历三年(768)
    大酋马重英合南诏(唐代今云南及四川南部、贵州西部一带的少数民族政权,治太和城,今云南大理)兵二十万进犯文州、扶州(治同昌郡,今四川南坪)。
    大历十四年(779)
    吐蕃攻利(治绵谷。今四川广元)、茂(治仪山,今四川茂仪)、文、扶四州,风翔节度使朱优、金吾卫大将军曲环破吐蕃于七盘城。
        德宗建中初((780)
    吐蕃袭火井,掠龙州,陷文、扶等州,被李叔明击走。
        建中三年(782)
    移州城于麻关谷口高原上(今上城),号曰文台。
        建中四年(783)
    唐蕃清水之盟后,文、武、成、迭、氓、宕各州皆为蕃地,郡县俱废。
        德宗贞元六年((790)
    废长松人曲水,文州改属山南西道。
        宣宗大中五年((851)
    和文任文州马步军都虞侯,后为兴德军节度使,卒于任。墓在城西大渡坝。
        猫宗咸通三年(86幻
    文州刺史秦述谋在谁门外建《省仓梁记碑》。
    僖宗广明元年(880)
    帝自骆谷趋兴元(今陕西汉中),杨最西出,袭文州,逐刺史,据成(治上禄,今甘肃西和西)、龙、文、茂等州。
        落宗文德元年(888)
    置威戎节度使,领文、扶二州。
        昭宗大顺二年((891)
    文州属岐王风翔府(府治今陕西凤翔县)。
        昭宗天复二年(902)
    八月,蜀王建陷兴元,山南西道节度使王万弘附叛于建。文州属前蜀。
        哀帝天佑三年((906)
    置兴文节度使,辖文州。

宋代

    北宋太祖建隆初(960)
    文州设置桥阁军、克宁军、厢军。
        太祖乾德兰年(965)
    灭蜀后,复文州领曲水县,隶属西川路。
        太宗至道三年(997)
    文州属利州路。
        真宗景德二年(1005)
    文州请许沿江守把,人丁置木弓箭以备戎寇。
        仁宗至和元年(1054)
    利州路转运使言番部进攻文州,诏益、利、梓、夔(今四川奉节)路铃辖
    秦凤部属司,严加守备,并令阶州抚绥所部,勿令连结为患。
        英宗治平四年(1067)
    七月,文州曲水县令宇文之邵向皇帝上书,指陈时政得失。
        神宗熙宁十年(1077)
    文州番族扰边,为官兵击退。
        神宗元丰五年(1082)
    文州禁茶叶民间交易,官卖茶叶。
        哲宗元佑间(1086-1093)
    文州太学生张觉民,中进士后,与马涓等上书件权贵,坐党锢。后退居成都,号草堂先生,著有诗歌杂著百余篇。
       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(1127)  
    川、陕边界设文、黎(今四川汉源县南)、珍(今贵州正安县)、叙、南坪、长宁、阶、西和八个茶马场购买战马。
        建炎四年(1130)
    文州设沿边管内安抚司,后废。
    是年,利州路大饥,斗米四千,饥民遍野,文、成、康各州早。
    是年,鲁安仁(雄州人)任文州刺史.在文三年,抗早自救,人民感德.为立生祠。
        高宗绍兴十一年(1141)
    四川宜抚司所属部分兵士在兴(今陕西略阳县)、成、阶、凤(今陕西凤县)、文、龙(今四川江油县西北)、利(今四川广元县)、金(今陕西安康)、洋(今陕西洋县)、绵(今四川绵阳县)、房(今湖北房县)、西和等郡,分屯就食.
        绍兴十四年(1144)
    改利州路,属四川宜抚司。
    孝宗淳熙二年(1175)
    吐蕃袭文州,守臣库彦威(皋兰人)战段。
        淳熙十四年(1187)
    利州西路安抚使吴挺因阶、文、成、礼、西和州早,岁大饥,人乏食,力为服恤,全活甚多。
        光宗绍熙三年(1192)
    正月,免文州人民杂役。
        绍熙五年(1194)
    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路、利州西路,文州属西路,后又合。
        宁宗庆元二年(1196)
    分利州为东西路,文州属西路。
        宁宗嘉泰三年(1203)
    蒙古兵破武休(今陕西凤县东南),下兴元(今陕西南郑县),小校张锥以其徒渡入文州.杀太守杨必复.将自龙趋绵,以闯成都。宋乃派绵州知州高定子来文、龙州作严密防御,定子部署诸将守青塘岭(摩天岭)擒袱。
    宁宗开禧二年(1206)吴曦出卖关外阶、文、成、西和四州,求金封为蜀王。
    宁宗嘉定三年(1210)
    合利州东、西路为利州路。十一年又分,文州曲水属利州西路。
    理宗端平三年(1236)
    蒙古兵大举伐蜀,蒙古太子出大散关,宗王穆直出阴平道,期会于成都.十月,蒙古太子阔端自成都还攻文州.文州守刘锐与通判赵汝向乘城固守,率军民千余,昼夜搏战,逾月援兵不至,锐及二子自刎死,蒙古军攻占文州。

明代

   太祖洪武四年(1371)
    傅友德奉谕伐蜀,引兵出陈仓(今陕西宝鸡东),直抵阶州,蜀守将丁世贞仓惶拒战,败走,阶州下。明军直趋文州。蜀人据白龙江桥以自固。友德督兵修桥以渡,乘胜至五里关,蜀将丁世贞拒险以守。傅友德部将汪兴祖跃马直前中飞石死。后傅破五里关克文州,留朱显忠守之,寻为蜀将丁世贞所害,土人田姓率众归附于明。明改置文州为文县。
        洪武六年(1373)
    金陵(今南京市)移民在新关等地落户,种植棉花、桑树、养蚕、织绢、织布。
    是年,设守御千户,隶陕西行都司。
        洪武十五年(1382)
    守御千户改隶秦州卫。
        洪武二十三年(1390)
    裁县归所,省人阶州。
        洪武二十七年(1394)
    文县千户张嚞获骏马为流言通乱,派平羌将军宁正总川、陕兵讨之,二十八年(1395)正月平。
    洪武二十八年(1395)
    置文县军民守御千户所。以旧城为治所(因称所城),并修建安定、镇羌、文兴、武胜四门。成化六年(1470)准都御史马文升请复置文县,属巩昌府阶州。
        武宗正德十六年(1521)
    王继礼中辛已进士,后任湖广按察使,卒于官。
        世宗嘉靖二十V9年(1545)
    设守备1员,原额步兵150名。
        嘉靖二十九年(1550)
    西安人田辅守备文县。立堡塞,谨烽火,禁边禁,申军法,募勇壮,时训练.在任期间,地方安靖。
    神宗万历六年(1578)
    建北关城一道。
        万历九年(1581)
    六月,文县地震,山崖、城墙多崩。
        万历十五年(1587)
    春大疫,庆阳、文县、庄浪、清水、正宁、秦州等处大早,灾荒严重,人相食,流亡过半。
        万历二十二年(1594)
   肖籍中甲午科举人,授河南混池知县,后升开封府通判,山西泽州知州。著有诗文上下卷行世。
        万历三十四年(1606)
    张其光中丙午科举人。后任四川威茂兵备参议。
        熹宗天启元年(1621)
    二月,阶州文县天雨灰三日,日赤如血,无光。
        思宗崇祯元年(1628)
    冬,文县地震,山川崩裂.
        崇祯七年(1634)
    四月,李自成义军攻克文县。九年(1636)二月,李自成部又过阶、文,与明军大战于郭家坝。十年(1637)正月十日,李部复入文县。十一年(1638),十二月二十二日李自成部与明军战于石瓮子、小分水岭、巷道河(在今文县中庙境),后自成部入西羌。
    是年,北关城毁于战火。
    崇祯八年(1635)
    马百户茅庵族部反抗官府,守备王政围剿失利,战死于氓堡寨。九年(1636),白马峪夹石等族响应,旧寨以东民俱入城.知县张佩玉、守备李志忠设谋进剿始平。十三年,李志忠又进攻马儿部,但为马百户部族杀害.后参将柳应时继续出兵剿之。
        崇祯十四年(1641)
    四月,阶州、文县、康州地震,全省大早,秦陇州县大饥,麦价腾贵。民有父子、夫妇相食者。

清代

    世祖顺治三年(1646)
    五月,郭志、李旺名等叛,官兵分三路进据牛头关堵剿,败逃。不久,郭等复拥兵围旧城不克。潘凌霄斩郭志等,余众溃败。
    是年,白马峪马聪、胡登旺、吴起运等不自安,于八月夜袭旧城。后中路河杨挺,上丹堡田自彩、姚大文,哈南寨李旺名等一时俱响应。有同堡相残,有仆杀其主者,生员被杀者40余人,庶民死者无数。副将侯永宁、游击万从信、参将柳应时合剿,歼其头目,余众尚未尽歼。
        顺治五年( 1648)
  原明将赵云贵叛清,遣将陷文,据两城。参将吴应科、杨相等合兵逐之。是岁冬,复犯文,镇标游击张学诗率兵堵剿,叛军自下丹堡退回龙安(今四川平武县)。六年,赵云贵扶明秦王经玉垒关犯阶州。
        顺治十三年(1656)
    直隶高阳进士刘彬任文县知事,兵灾之余,百废俱兴,彬爱民课士,洁己廉明,后升浙江提学道.
        顺治十四年(1657)
    重修北关城,后复废。
        顺治十五年(1658)
    平武南路部纠合各族,夜袭铁楼寨烧杀,副将罗映台、守备潘云龙进军捕剿,竹林等族降,复立铁楼寨。
        顺治十六年(1659)
    裁守御千户所归县。
    圣祖康熙三年(1664)
    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,文县裁所归县后,属右布政使司之巩昌府。六年(1667),陕西右布政使司改为巩昌布政使司,文县随属之。七年(1668),改巩昌布政使司为甘肃布政使司,文县随人甘肃省。
        康熙十三年(1674)
    添设千总1员,把总2员,增马兵50名,守兵200名,合原额步兵150名。雍正十一年((1733),改设都司1员,裁守备。乾隆八年(1743),裁把总1员。四十七年(1782),裁千总1员,后逐年裁汰。至光绪初,实有马兵26名,原额步兵79名。
    是年,吴三桂部占据文县,一日数征,士民星散,十室九空。十八年(1679),参将康调元收复文县.吴部由东路窜人川境,并裹走部分农民.
    是年,峨州武举马任远守御文县,雍容有儒将风,修临江营署,文民德之。
     康熙二十六年(1687)
    冰毯盈城壕,大如鸡卵,内有小鱼、松苔。
        康熙三十八年(1699)
    顺天宛平举人江景瑞任文县知事,纂《文县志》,察利害,劝学课农。玉垒桥明末寇焚,江复建。
        康熙五十年(1711)
    镶黄旗汉军人王国柱任文县知事,文原为中学,王力请增加录取文生名额,改为上学。
        康熙六十一年(1722)
    湖南武陵武进士张金榜任文县武官.主持修建营署、阴平桥、玉虚山、南海寺、北路栈道。
        世宗雍正二年(1724)
    何宗韩中进士.后任丙午科山西副主考,旋授江南凤庐道,补刑部郎中,升大理寺左少卿等职,乾隆九年卒.
    是年,王勋中武进士,后官至御前侍卫、江南怀安营游击.
        雍正六年(1728)
    设在城释、临江释。
        雍正七年(1729)
    升阶州为直隶州,文县隶阶州。
    是年,直隶阜城举人葛时政任文县知事.八年改土归流.土司裁撤,化番为民,并与守备张金榜共建阴平桥(南桥)。
        高宗乾隆元年(1736)山西阳城进士曹恒古任文县知事,白马族时生事端,曹动公款补修城池,以防御之。
        乾隆三年(1738)
    文县地展,数日方息。
        乾隆六年(1741)
    陇南诸州县冰雹、水患相继成灾,疾疫流行,大饥。
        乾隆十四年(1749)
    河南汝阳进士孙严任文县知事,在任十二载,临事简,爱民诚,士民服教,图圈几空,重修龙津桥,补修临江、天乙等桥,续修《文县志》。
   乾隆二十六年(1761)
    何宗韩三子何浑中进士(辛已),后任广东存化知县,精敏勤政.
        仁宗嘉庆三年(1798)
    白莲教蓝号张士龙部被提督富成所追,来往于阶、文深山间。五年(1800)闰四月二十五日,教部由哈南寨绕至距城5里之西园,与官兵大战,后退入川界。
        宣宗道光元年(1821)
    周清现中进士(辛巳),历任四川安县、彭山、罗江知县,后升知州。
    是年,张培兰(字九碗)中举(辛巳),后任阶州正明书院山长,著有《獭祭篇》、《圣学指南》,精于书法,授固原州学正,卒于任。
        道光二年(1822)
    山西高平进士李闲任文县知事,创修兴文书院,振兴文教,课士爱民。
    四月二十九日,地震,塌房70余间,死50人,伤20余人。
        道光五年(1825)
    文县麻关谷水溢,居民受损,房屋、田地被冲毁。
        道光二十三年(1843)
    夏六月,文县大雨,白水江猛涨,冲决城南护堤,居民荡析。
 文宗咸丰元年(1851)
    广西临桂进士陈继仁任文县知事,文县故多盗,继仁设法治之.民赖以安,又捐养廉金,教民读书,复劝捐资金奖励学生,士气大振.
        咸丰二年(1852)
    江西新昌举人罗凤鸣任文县知事。邑北百里有鲁班桥,陡壁直削,深渊莫测,旧无石径,乡民凿山插木,上铺木板,过者股栗.罗筹款开路,砌石成桥,行人称便。
        咸丰三年(1853)
    韩树屏中进士(癸丑),历任四川清溪、彰明知县.
          咸丰十年( 1860)
    冬,四川南坪营都司因征粮激变,头目欧利娃聚众围南坪城.十一年(1861)正月,复围南坪城。三月,欧诱文武官绅百余人出城议和,被尽歼之.南坪被围久,粮尽来文县告急,援粮被劫,民乘夜弃城走,欧等追至野猪关,杀掠甚多,余悉逃入文境。欧利娃复联合文属白马峪班银鱼子等,焚掠汉民,文县知县常毓坤前往安抚.被掳入寨三日.遇救得脱。后川督委平武知县徐万有赴文查探,对文诸多骚扰,欧部势益猖撅,进通城西西园乡,杀伤把总阎文科及士兵多名。是年,任文县知事淡树瑛报请上级,召乡勇数百防御,并于县城南筑长墙堵御。省派固原提督、定安挑眠副将李玉珍督官兵2000余人,来文堵剿,本管道、州悉集文境年余,后班银鱼子死,余众始受招抚。
        咸丰十一年(1861)
    三月十七日,阶州属县雨雹,大如鸡卵,积沉深三四尺。溺死人畜甚多,伤毁田禾。
        穆宗同治三年(1864)
    太平军蓝二顺暨启王梁成福,由汉中一带入武都。八月十八日阶州陷,州守沈风才战死.彼时路梗,言传欲袭文。邑令常毓坤从众议遭生员张奋、肖继先两次赴川告急.川督惧战火逼近川境,拨武达、果毅18营由文入援。遣湘、果、彝字等30余营,由白马关(今康县云台)入援。诸军抵武阶,与之相持七月有余,城不得下。四年(1865)五月,统领周达武伏地炮轰陷东南城墙,蓝死军中,太平军彼,启王梁成福、巡部蔡朝凤及曹姓蓝二顺妇等被摘。解赴成都。是役武达、果毅诸营皆由文县供其粮需.计费10万余金,官民交病,年余倒悬始解。
   同治七年(1868)
    贵州黄平人卢锡绅任知县,助修让水河铁索桥.麻关桥枢纽两城,久废,卢伤绅士张奋、刘健等募修,并修复养济院安置孤贫.
        同治十年(1871)
    广西苍梧举人何冠梧任知县,以慈惠著称,剪除强暴,不遗余力。文多陋俗,作禁约八条革之。
        同治十一年(1872)
    浙江秀水进士陶模任知县,于两城设振文、敷文、培风义学3所,褚脯在裁规项下动支;在碧峪乡(碧口)设崇正、端习义学两所,情脯在碧山书院项下动支。
    同治间,案生袁焕章创立碧山书院。
        德宗光绪元年(1875)
    七月,县知事长赞主持修纂《文县志》.令刘健、王润生等悉心纂订,次年五月《文县志》编纂完成,订为10卷刻版印刷.
    是年,长资筹款兴办端习、崇正、龙津、化俗乡村义塾4处。
    是年,田家坝人田元有领导修建田家坝水渠,引丹堡河水入村,历3年完工,渠长6华里,可灌田200余亩。
    是年,中路河人王佑、殷克忠率领村民修建中路河墩坝上水渠,3年始见成效。光绪五年(1879)地震,工程被毁.光绪二十七年((1901),王佑呈请县衙支持,并将自己水田3亩出典,以作修渠费用,终于修成长7华里、灌田400多亩的水渠1条。
        光绪五年(1879)
    五月十二日寅时,大地震,山崩水雍,城垣、衙署、仓魔、监狱、文庙及各乡民房多倾塌,临江桥陷没。全县计塌民房2800多间,伤亡1万余人。后余震无常,有声如雷,八月十七日乃止。
    是年,石坊后坝农民罗文学利用尖山乡铁矿铸桦。
        光绪七年(1881)
    省拨款补修城垣、河堤、县衙、仓庶、文庙,历时3年始竣工。
    是年,丹煲河水暴涨,超过往年最高水位。
        光绪十一年(1885)
    由武官杨清献督修的篙子店永济铁索桥工程开工,历时11年竣工。
        光绪十六年(1890)
    夏早,秋涝,田禾无收,灾荒异常,民大饥,多有流亡者。
        光绪十九年(1893)
    马连河发生牛瘟,牛死亡殆尽。
        光绪二十一年(1895)
    米撞中乙未科进士,签封奉天省(辽宁)海城县任县知事。
    是年,张鸣谦中武进士。
        光绪二十三年(1897)
    大早.岁大饥,农民纷纷来城乞食.县知事舒翎报省请呢,发放照济粮款救活甚众。
        光绪二十四年(1898)
    范坝乡孙家河口人孙长贵(武秀才)劝募修建何家湾铁索桥,历时3年竣工。
        光绪三十年(1904)
    程天锡中进士,签封云南禄丰知事,因耳疾未到职。
        光绪三十一年(1905)
    县知事陈鼎主持补修篙子店永济铁索桥、让水河铁索桥、玉垒关桥.次年又将县境内沿江伐道、险路整修加宽,便利行人。
    是年,县设巡替总局。
    是年,天兴长商号刘长庆捐白银1000两,兴办文县高等小学堂。
        光绪三十四年(1908)
    李汉光任文县知事,嫉恶如仇,尤注重兴学、禁烟。在任不满2年,大烟种、运绝迹,吸者减少;对学校选师较严,公余必赴学校考察勤情,并与学生讲论经文要义。是年,石坊乡吴家湾农民刘老大之父,在吴家湾石缝发现煤层。
    宜统元年(1909)
    李锦荣任县知事,县设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六房。
    是年,所城南盘溪沟山洪漫牛家河坝,冲毁民房,
        宜统二年(1910)
    通同沟乡贡生刘希向筹建通同义学1所。
        宣统三年(1911)
    农民久为苛捐杂税所苦。十一月,马连乡农民2000余人、中路乡农民1000余人、白马乡农民600余人联合捣毁文县厘金局和税局。

 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其他本地历史信息
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